这里最后redis生成ID的文章已经过时,新的请参考: http://blog.csdn.net/hengyunabc/article/details/44244951
前言
数据在分片时,典型的是分库分表,就有一个全局ID生成的问题。单纯的生成全局ID并不是什么难题,但是生成的ID通常要满足分片的一些要求:
- 不能有单点故障。
- 以时间为序,或者ID里包含时间。这样一是可以少一个索引,二是冷热数据容易分离。
- 可以控制ShardingId。比如某一个用户的文章要放在同一个分片内,这样查询效率高,修改也容易。
- 不要太长,最好64bit。使用long比较好操作,如果是96bit,那就要各种移位相当的不方便,还有可能有些组件不能支持这么大的ID。
先来看看老外的做法,以时间顺序:
flickr
flickr巧妙地使用了mysql的自增ID,及replace into语法,十分简洁地实现了分片ID生成功能。
首先,创建一个表:
1 | CREATE TABLE `Tickets64` ( |
使用上面的sql可以得到一个ID:
1 | REPLACE INTO Tickets64 (stub) VALUES ('a'); |
因为使用了replace into的语法,实际上,Tickets64这个表里的数据永远都是这样的:
1 | +-------------------+------+ |
那么如何解决单点故障呢?
很简单,利用mysql的自增ID即可。比如有两台ID生成服务器,设置成下面即可:
1 | TicketServer1: |
优点:
- 简单可靠。
缺点:
- ID只是一个ID,没有带入时间,shardingId等信息。
twitter利用zookeeper实现了一个全局ID生成的服务snowflake,https://github.com/twitter/snowflake,可以生成全局唯一的64bit ID。
生成的ID的构成:
1 | 时间--用前面41 bit来表示时间,精确到毫秒,可以表示69年的数据 |
优点:
- 充分把信息保存到ID里。
缺点:
- 结构略复杂,要依赖zookeeper。
- 分片ID不能灵活生成。
instagram参考了flickr的方案,再结合twitter的经验,利用Postgres数据库的特性,实现了一个更简单可靠的ID生成服务。
instagram是这样设计它们的ID的:
- 使用41 bit来存放时间,精确到毫秒,可以使用41年。
- 使用13 bit来存放逻辑分片ID。
- 使用10 bit来存放自增长ID,意味着每台机器,每毫秒最多可以生成1024个ID
以instagram举的例子为说明:
假定时间是September 9th, 2011, at 5:00pm,则毫秒数是1387263000(直接使用系统得到的从1970年开始的毫秒数)。那么先把时间数据放到ID里:
id = 1387263000 << (64-41)
再把分片ID放到时间里,假定用户ID是31341,有2000个逻辑分片,则分片ID是31341 % 2000 -> 1341:
id |= 1341 << (64-41-13)
最后,把自增序列放ID里,假定前一个序列是5000,则新的序列是5001:
id |= (5001 % 1024)
这样就得到了一个全局的分片ID。
下面列出instagram使用的Postgres schema的sql:
1 | REATE OR REPLACE FUNCTION insta5.next_id(OUT result bigint) AS $$ |
则在插入新数据时,直接用类似下面的SQL即可(连请求生成ID的步骤都省略了!):
1 | CREATE TABLE insta5.our_table ( |
即使是不懂Postgres数据库,也能从上面的SQL看出个大概。把这个移植到mysql上应该也不是什么难事。
缺点:
- 貌似真的没啥缺点。
优点:
充分把信息保存到ID里。
充分利用数据库自身的机制,程序完全不用额外处理,直接插入到对应的分片的表即可。
使用redis的方案
站在前人的肩膀上,我想到了一个利用redis + lua的方案。
首先,lua内置的时间函数不能精确到毫秒,因此先要修改下redis的代码,增加currentMiliseconds函数,我偷懒,直接加到math模块里了。
修改redis代码下的scripting.c文件,加入下面的内容:
1 |
|
这个方案直接返回三元组(时间,分片ID,增长序列),当然Lua脚本是非常灵活的,可以自己随意修改。
1 | 时间:redis服务器上的毫秒数 |
例如,用户发一个文章,要生成一个文章ID,假定用户ID是14532,则
1 | time <-- math.currentMiliseconds(); |
用lua脚本表示是:
1 | local step = redis.call('GET', 'idgenerator_step'); |
“idgenerator_step”这个key用来存放增长的步长。
客户端用eval执行上面的脚本,得到三元组之后,可以自由组合成64bit的全局ID。
上面只是一个服务器,那么如何解决单点问题呢?
上面的“idgenerator_step”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。
比如,要部署三台redis做为ID生成服务器,分别是A,B,C。那么在启动时设置redis-A下面的键值:
1 | idgenerator_step = 3 |
设置redis-B下面的键值:
1 | idgenerator_step = 3 |
设置redis-C下面的键值:
1 | idgenerator_step = 3 |
那么上面三台ID生成服务器之间就是完全独立的,而且平等关系的。任意一台服务器挂掉都不影响,客户端只要随机选择一台去用eval命令得到三元组即可。
我测试了下单台的redis服务器每秒可以生成3万个ID。那么部署三台ID服务器足以支持任何的应用了。
测试程序见这里:
https://gist.github.com/hengyunabc/9032295
缺点:
- 如果不熟悉lua脚本,可能定制自己的ID规则等比较麻烦。
- 注意机器时间不能设置为自动同步的,否则可能会因为时间同步,而导致ID重复了。
优点:
- 非常的快,而且可以线性部署。
- 可以随意定制自己的Lua脚本,生成各种业务的ID。
其它的东东
MongoDB的Objectid,这个实在是太长了要12个字节:
1 | ObjectId is a 12-byte BSON type, constructed using: |
总结
生成全局ID并不很难实现的东东,不过从各个网络的做法,及演进还是可以学到很多东东。有时候一些简单现成的组件就可以解决问题,只是缺少思路而已。
参考
- http://code.flickr.net/2010/02/08/ticket-servers-distributed-unique-primary-keys-on-the-cheap/
- http://instagram-engineering.tumblr.com/post/10853187575/sharding-ids-at-instagram
- https://github.com/twitter/snowflake/
- http://docs.mongodb.org/manual/reference/object-id/
- http://www.redisdoc.com/en/latest/script/eval.html redis脚本参考